新闻速递NEWS

新闻速递NEWS

  • 2023-09-01
    为推动“三名工程”的名教师队伍建设,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支持教育,促进常州教育更好更快发展,常州市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专项“龙城教育英才奖助基金”,用于教师队伍建设。2023年度经个人申报、学校和辖市区推荐、市级复评后,我院副院长王延杰教授被评选为“龙城十佳教授”之一。王延杰,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特种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苏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学者,河海大学大禹学者。王院长持续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育人,获评河海大学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获批教育部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指导本科生获得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第二届和第三届中国机械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联盟“恒星杯”毕业设计大赛佳作奖等奖励。近年来,王院长带领学术团队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引用次数超过1000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十余项国家省部级项目,获得常州市自然科学优秀科技论文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等奖励,他指导的研究生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严恺奖学金以及科技之星、河海大学优秀研究生等奖励和荣誉。王院长还兼任国际仿生工
  • 2023-08-30
    为紧跟学校发展战略,完善学院办学布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河海里尔学院顺利启动三校区协同运行机制,今年8月17日起陆续组织完成三个年级在校学生的搬迁工作。2023年秋季学期,我院2022级土木工程、机械工程专业全体学生和2020级、2021级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在常州新校区就读,2020级、2021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南京西康路校区就读,2023级土木工程专业、机械工程专业全体学生在南京江宁校区就读。在学校的统一部署和学院的精心组织下,截至8月27日,我院已顺利完成相关本科生校区搬迁工作。殷切关怀暖人心为第一时间了解同学们的入住情况,联系指导学院工作的郑金海副校长、学院党总支王永芝书记与辅导员们一同走访了解常州新校区校园情况,看望入驻学生并进行亲切交流,了解大家对于常州新校区的期待和对未来学习生活的展望,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郑校长希望同学们尽快适应新校区生活,静心读书,潜心发展,在享有“江东第一福地”之美誉的常州金坛顺利开启新征程。思则有备保顺利为保障学院搬迁工作安全、高效、有序地进行,根据学校整体搬迁安排,学院成立了由院领导、管理人员、班导师组成的搬迁工作组,制定搬迁工作方案,明确工
  • 2023-08-25
    近日,河海里尔学院学子在多项国家级比赛中斩获佳绩。其中,2021级机械工程专业学生朱芸菲、邵心艺所在团队荣获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2021级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张启雯荣获第十六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道桥类桥梁数字化设计创新赛道一等奖,2021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徐璐荣获第十六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建筑类BIM创新应用赛道二等奖,取得了我院学生自参加以上赛事以来的最好成绩。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紧密围绕国家能源与环境政策和国家重大需求,以“节能减排、绿色能源”为主题,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是唯一由高等教育司办公室主抓的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为教育部确定的全国十大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也是全国高校影响力最大的大学生科创竞赛之一,目前为河海大学一级学科竞赛。该竞赛每年举办一次,旨在引导和推动青年大学生们紧密围绕国家能源与环境政策、结合国家重大需求投身创新实践。我院朱芸菲、邵心艺结合专业特点,积极组建队伍,在理学院周晓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历经校赛遴选、省赛角逐,所在团队顺利挺入国赛,其作品《
  • 2023-07-28
    近日,河海大学公布《关于表彰河海大学2023年“海韵风华十杰百佳”优秀学生的决定》,我院2020级机械工程专业施展同学、2021级土木工程专业徐璐同学、2021级土木工程专业徐瑞同学分别获评社会工作类、实践实训类、体育运动类“百佳学生”,这是我院第二批获此荣誉的同学。我院学生自2022年开始参评“十杰百佳”,截至目前累计已有四名同学获得此项荣誉称号。“海韵风华十杰百佳”优秀学生评选,是学校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广大河海学子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积极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的活动,目前已连续七年开展评选工作。青年有梦,执着前行。我院一直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工作,通过理论培训、交流研讨、参观调研、实践锻炼等措施,积极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着重培养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宽广的国际视野、全面的素质能力的优秀复合型人才。学院团委紧密围绕校团委的部署要求和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在院党总支的指导下,注重贴近青年团员的实际需求,推进组织和工作创新,打造“活动主题化、主题课程化、课程生活化”的特色培养之路,着力提升